海口市五公祠

2020-10-09 13:28

 五公祠位于海口市区。自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于绍圣四年(1097)被贬来琼,借寓金粟庵(今五公祠内)留存遗迹以来,宋、元、明、清及民国历朝不断在其周围增建、重修古迹,习惯上把这组古迹群称之为"五公祠"。它包括:海南第一楼(又称五公祠)、学圃堂、观稼堂、西斋(五公精舍)、东斋、苏公祠、两伏波祠、洞酌亭,浮粟泉、琼园和新建的五公祠陈列馆。 五公祠占地面积6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2001年6月26日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五公祠

t01aae722fb601387c3.jpg
地理位置
海南省海口市

目录
1五公祠简介
2五公祠介绍
3五公生平介绍
4与苏东坡
5琼台胜境
6五公祠陈列馆
折叠编辑本段五公祠简介
五公祠位于海口市区。自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于绍圣四年(1097)被贬来琼,借寓金粟庵(今五公祠内)留存遗迹以来,宋、元、明、清及民国历朝不断在其周围增建、重修古迹,习惯上把这组古迹群称之为"五公祠"。它包括:海南第一楼(又称五公祠)、学圃堂、观稼堂、西斋(五公精舍)、东斋、苏公祠、两伏波祠、洞酌亭,浮粟泉、琼园和新建的五公祠陈列馆。

五公祠占地面积6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2001年6月26日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公祠近千年的历史,孕育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是全面了解海南历史、政治、文化发展的名胜古迹。这里楼阁参差,疏密相间;亭廊宛转,错落有致;叠石假山,丘壑分明;泉井湖水,滉羡渺弥;树木花卉,沧古洒洒。素有"琼台胜境"、"瀛海人文"和"海南第一名胜"之誉。

折叠编辑本段五公祠介绍
五公祠及附属建筑与五公生平介绍

五公祠(又称海南第一楼)

清朝雷琼道台朱采于光绪十五年(1889)主持修建,同时增建和重建了观稼堂、学圃堂、西斋(又名五公精舍)。祠内奉祀唐、宋两代被贬来琼的(唐)李德裕、(宋)李纲、赵鼎、李光、胡铨五位历史名臣,俗称"五公"。

五公祠为楼阁歇山顶建筑,建筑面积498.88平方米,高12.26米,后墙柱处砌墙,其余三面辟为廊,整座大楼由18根木柱和10根石柱支撑,其建筑风格有鲜明的海南地域特征,带有南洋建筑的痕迹,也深受岭南建筑的影响,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五公祠正门悬挂"五公祠"的金字匾额,楼上挂有"海南第一楼",落款署:"光绪十五年嘉兴朱采",楼内大厅挂"安国危身"横匾。楼下供奉五公神位和展出五公史迹,大厅圆柱挂楹联二副,其一:"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原为民国观察使朱为潮一九一五年撰联,著名学者容庚先生一九八0年重书;其二:"於东坡外,有此五贤,自唐宋迄今,公道千秋垂定论;处南首级中,别为一郡,望烟云所聚,天涯万里见孤忠"。原为民国广东学使徐祺撰联,著名学者商承祚一九八一年重书。楼上大厅圆柱有楹联二副,其一:"唐嗟未造,宁恨偏安,天地几人才置诸海外;道契前贤,教兴后学,乾坤有正气在斯楼中"。由清朝海南举人潘存撰联,著名书法家麦华三先生一九八0年重书。其二:"五贤系两代兴衰,报国投荒,唐宋迄今留正气;一身睹万民憔悴,筹边弭乱,冰渊夙夜凛遗规"。为民国琼崖镇守使黄志桓撰联。这些楹联惊天地、泣鬼神,正气浩然,雄姿勃发,充分表达了五公高风亮节和刚正不阿的品质和精神。

五公祠历代有重修,民国四年(1915)琼州道尹朱为潮曾主持修缮。解放后,在1954年、1973年、1992年、1996年由广东省和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口市人民政府先后拨款对这组古建筑进行修缮。五公祠(海南第一楼)最大规模的一次维修是在2002年10月,由国家文物局、海口市人民政府和五公祠管理处共同出资对其进行抢救性的维修。抢修后的海南第一楼,光彩夺目,焕然一新,再现了百年古楼的风采和雄姿。

五公祠之所以称为海南第一楼,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建筑规模和所奉祀的五公他们高风亮节的品德在当时都堪称第一。

观稼堂

原名为观稼亭。椐《琼山县志》记载:观稼亭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是一座六角飞檐大亭,它为纪念苏东坡指凿双泉,造福桑梓乡里的丰功伟绩而建。"观稼"两字,寓意为:观浮粟泉水旺盛,灌溉金穗千亩之意。该亭在明末清初时被毁,康熙四十三年(1704)琼州知府贾堂深感观稼亭对教化当地百姓黎民、思忆先贤丰功伟业有远深意义,便在旧址重建。道光十四年(1834)又经扩建,形成为当时海南最大的亭榭。据清人张育春撰写的《重修观稼亭记》记载:观稼"亭前为平坂,旁浥清泉,有溪流一道,自东环流而西,两旁绮丽交错,阡陌纵横,士大夫游息于此,比之裴中立绿野堂,洵城北一名胜"。

清光绪十五年(1889)朱采在修建五公祠时,又重修了观稼亭,并改名为观稼堂。在他撰写的《五公祠记》中记载:"五公祠左附观稼堂,循旧例藏琼崖历代名贤文物遗著"。自此观稼堂也就成为海南文人学子品茶赋诗与进行学术交流的地方。

学圃堂和五公精舍(西斋)

朱采当时增建学圃堂和五公精舍的目的在于兴办学堂,讲学明道,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据他撰写的《五公祠记》中记载:"右侧建学圃堂,聘海内硕儒讲学其中,又建横宅一连四间,名五公精舍,为学子研习之地,本道契五公,教兴后学之意"。民国四年(1915)琼州道尹朱为潮在《重修五公祠记》也记载:"五公精舍仿学海堂例,选全琼庠生,秀才三十名,研习经史词章之学,聘宁波郭晚香在学圃堂讲课"。郭晚香浙江宁波人,晚清著名学者,朱采在建学圃堂和公精舍后,向当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推荐聘请郭晚香来琼讲学,他来琼时带来了八千多卷古版文献书籍,置于海南第一楼上,学圃堂就是他当时讲学的地方,五公精舍和东斋分别是学生和老师的宿舍。郭晚香在学圃堂讲学不久便病逝,因后继无人,诸学生便由朱采保荐到广州的学海堂继续学业,五公精舍便用于收藏郭晚香的遗书和典册,民国六年(1917)五公精舍也因此更名为五公祠图书馆。

 


折叠编辑本段五公生平介绍
折叠李德裕
李德裕(787-850),字文饶,唐赵郡(今河北省赵县)人。出身于山东世家大族。祖父李栖筠,德宗朝官至御史大夫,父李吉甫,宪宗朝两任宰相,曾极力赞助宪宗削藩。

大中四年(公元850年)正月,李德裕抵达崖州(今海口),开始过其终老南荒的流放生活。在谪贬崖州期间,他的处境和生活是极其艰难的,在给表弟姚邰的信中他曾这样的写道:"开地穷人,物情所弃。虽为骨肉,亦无音书。平生旧知,无复书问"。"资储荡尽,家事一空,八口嗷嗷,往往绝食。块独穷悴,终日苦饥。惟恨垂没之年,须作馁而之鬼"。

李德裕虽万里投荒,身处逆境,贫病交加,生活艰难,但仍关心着唐王朝的国运与安危,他经常登上崖州城楼,举目四望,只见青山环绕,一片荒凉,不由触目神伤,又想到自己远离朝廷,不知能否再度为朝廷出力,于是感而有作,写下了"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的诗篇,反映了他虽身处南荒,但仍关心国运的安危和忧国忧民致死不变的决心。在居琼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仍不忘著书,留下了《穷愁志》共四十力篇。

李德裕被贬来琼有不少有趣的传说。相传李德裕为相时,一日夜里曾梦见一位老者对他说:七九之年我们将相会于万里外,果真在63岁的那一年他真的死在远离京都万里之外的流放之地海南。关于李德裕之死也有这样的传说: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十二月十日他到城南一小道院,遇到一位老道人挂一葫芦在墙上,贫病交加的李德裕便问其是否装有什么药物,老道人回答说:"皆人之骨灰耳,自党朋之争,朝士被黜贬而死,贫道怜之,贮其骸灰于此,以俟其子孙来访"。当晚李德裕回寓所就心痛而死,终年63岁。

折叠李纲
李纲(公元1083年-1140年)字伯纪,福建邵武人,宋朝一位有魄力、有才干的宰相。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登进士。

靖康二年(1127)五月,康王赵构即帝位南京应天府,是为宋高宗,改当年为建炎元年,史称南宋。他起用深孚重望的李纲为相,6月李纲奉召入朝,刚到任的李纲立即制定了治国、整军、抗金的十项主张,这就是著名的《十议》(即议国是、议巡幸、议赦辜、议僭逆、议伪命、议战、议守、议本政、议责成、议修德)。他上书高宗,反对议和,要求表彰抗金中的死节将士,还都开封,重整军务,他强烈要求严惩降金官吏,积极支持两河军民抗击金兵的举动,在李纲的苦心经营下,南宋政局逐渐稳定,然而宋高宗最后还是听信了降派黄潜善、伯彦等人的谗言,8月以"杜绝言路,独擅朝政"等罪名罢免了主政仅75天的李纲的宰相职务,太学生陈东因上书留用李纲,还都东京而被杀。罢相后的李纲其间一再遭贬斥,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贬为单州团练副使,移置万安军(今海南万宁)居住。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夜李纲携子李宗之从广东徐闻渡海,25日在海口登岸住宿华远馆(今海口得胜沙一带),3天后便遇赦,十二月五日再从海口渡海北返。绍兴二年(1132年)二月,李纲被起用为湖广宣抚使兼谭州知州,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病死福州,终年58岁,淳熙十六年(1189年)谥忠定,其著作有《梁溪集》、《靖康传信录》、《奉迎录》等传世。

李纲在海南逗留期间,曾到海口龙岐村的伏波庙拜祀汉两伏波将军,并留下《伏波将军庙碑阴记》记述了他这次南渡的经过。

李纲在海南停留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他在历史上抗击外侵的壮举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这也是海南人民怀念他的原因所在。

折叠赵鼎
赵鼎四岁丧父,在母亲樊氏的教导下,通读经史百家之书。靖康二年(1127年)任洛阳令时,适逢宋室南迁,赵鼎跟随南渡,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任右司谏时,向朝廷提出四十项抗金治国的政治主张,被采纳三十六项,在此期间他力主抗金,并"亲征皆能决胜",金人非常害怕他。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他力促高宗"亲总六师,临江决战",大败金兵于大仪镇,并力荐抗金英雄岳飞出任主帅,主持收复南宋军事重镇襄阳(今湖北襄樊),成为千古佳话。由于他"于国有大功",在绍兴五年(1135年)出任左仆射(宰相),不久因与高宗议和的政治主张意见相佐,于绍兴六年(1136年)被罢相改任观文殿学士,知绍兴府。绍兴七年(1137年)高宗再次起用赵鼎为左仆射(宰相),执相位后他积极支持岳飞等主战派的抗金主张,并以非凡的才能处理南宋初期的军政大事,一度使内忧外患的南宋政权出现短暂的中兴局面,因此,高宗曾表彰他说:"赵鼎真宰相,天使佐联中兴,可谓宋代之幸也"。但由于高宗一心只想偏安,对主战派恢复中原,迎回徽、钦二帝的主张极其反感,因此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又再次起用了降投派秦桧为相秉政,秦桧恢复右相位后,为迎合高宗的议和主张,避开主战派的反对,他首先将主战的赵鼎排挤出朝,罢去了相位,出任绍兴知府。绍兴十一年(1140年)六月又再贬为清远军节度副使,移潮州安置。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秦桧议和事成,高宗对他更加的倚重和信任,这时他以左相加封太师、魏国公,一人独居相位,独揽朝政大权。为维持议和局面,巩固其政治地位,他进一步排斥异已,迫害主战分子,赵鼎因此首受其害,遭到一贬再贬。绍兴十五年(1145年)再贬吉阳军(今海南三亚市)编管。

绍兴十五年(1145年)夏,赵鼎从潮洲南下贬所吉阳军,途经雷州时,雷州知府王惕仰慕赵鼎的抗金壮举,热情的接待了他,并"假肩舆以送"此事后来给秦桧知道后,立即把王惕谪于全州。九月赵鼎南渡到达贬所,寓居三亚水南村裴闻义家(裴闻义曾在绍兴年间任吉阳军令)。按当时的规例被贬的官员对朝廷的贬谪仍要上表称谢,赵鼎在贬所给皇帝的谢表上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不移"。表达了他忠于朝廷与抗金救国的思想永远不会改变。他的这种坚强意志也使秦桧感到十分害怕,当秦桧读到赵鼎的谢表时,也不得不胆战心惊地说"此老倔强犹昔"。因此,也更引起了他对赵鼎的横加迫害,他在家中书写着赵鼎的名字,时刻想方设法必欲将其置之于死地而后快。由于秦桧的处处迫害,赵鼎在居琼的三年中,"潜居深处",门人故吏皆不敢相问。生活上,他更是处于饥寒交迫,孤依无援的境地,这时只有广西帅张宗元有时遣人送来一些药物与酒米之类的生活用品聊解生活的困境,后被秦桧知道,马上把张宗元调离广西,并命令吉阳军每月要把赵鼎在贬所的生活及活动情况向他报告,使得这位年事已高的老人在生活上和行动上完全陷于绝境之中。由于秦桧变本加励残酷迫害,此时赵鼎只能以死来表示抗争。绍兴十七年(1147年)八月贫病交加的他托人到湘黔边境告诉他儿子赵汾说"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遂绝食而死,临终前自书铭旌道:"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表示他至死也不会忘记国家,不会忘记抗金救国。赵鼎死后"天下闻而悲之"。爱国诗人陆游读到他的铭旌时大声疾呼:"呜呼,不可谓伟乎"?

赵鼎死后,葬于海南昌江县老城乡的苗山,第二年得旨归葬浙江石门,棺达琼州郡(今琼山)城时,时人江应辰作祭文曰:"惟公两登上宰,皆值危难之时,一斥南荒,遂为生死之别。事之定于盖棺,恩特准予归骨"。

赵鼎死后十年,孝宗即位,因念及其于国有功,追封为丰国公,赠太傅,谥忠简。主要著作有《得全居士集》、《忠正德文集》等传世。

折叠李光
李光(1073-1157年),字泰发,号体物老人,宋越州上虞(今淅江上虞县)人。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登进士。历任县令、参知政事、资政学士等职,是宋朝主张抗金,反对议和的中坚分子。

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李光任参知政事(副宰相),这时秦桧当宰相,因李光在朝野中有较高的威望,秦桧企图利用李光来维护他的统治地位。初时,李光看不清秦桧的狰狞面目,受其蒙蔽利用和欺骗。不久,当李光看到秦桧为达到与金人议和,撤除了淮南守备,夺去主战派诸将的兵权后,才知道秦桧的卖国投降行为,于是李光多次当着高宗的面无情的揭露秦桧弄权误国的罪行是"欲壅蔽陛下的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并要求高宗处斩秦桧以谢国人,但高宗一心想议和,不仅不采纳李光的建议,反和秦桧一唱一和,相互勾结,打击陷害李光,并把李光贬黜为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绍兴十一年(1141年)秦桧的同党万俟○以"阴怀怨望"的罪名诬告李光,同时祸连五十三家,李光家藏万卷书,在这次诬告中也尽被焚为灰烬,李光被再贬为建宁军节度副使,移藤州(今广西藤县)安置。绍兴十五年(1145年)奸臣杨愿又诬告李光"作诗讽刺时政,纵横倾险,子弟宾客,往来吴越,诱人上书,动摇国是",又再次被贬琼州(今海南琼山)。

绍兴十五年(1145年)底,李光从徐闻渡海,面对这片沧凉的荒岛和陪同自己一同南渡的儿子孟博,心中充满无限的凄凉和忿恨,于是由感而发,写下了《渡海诗》二首;"三载藤江守药炉,身轻那复羡飞凫。琼山万里乘风便,始觉惊涛异坦途"。"潮回齐唱发船歌,查渺风帆去若梭。可是胸中未豪壮,更来沧海看鲸波"?抒发对秦桧横加迫害的不满。到达琼州时,李光住在金粟庵(今五公祠内)。他在《双泉亭》诗的小序中这样写道:"予自甲子去,再贬琼山,寓居双泉,首尾六载"。因此留下:"曾是双泉旧主人"的诗句,据说其子孟博就病死在金粟庵,李光为此作"脱履尘寰委蜕蝉,其形渺渺驾非烟。丹台路杳无归日,白玉楼成不待年。宴坐我方依古佛,空行汝去作飞仙。恩深父子情难割,泪滴千行到九泉"。的悼诗来哀悼痛失爱子。

在琼期间李光和被贬居琼的胡铨,过往甚为密切,经常赋诗唱和,"讥讪朝政"。后被奸臣吕愿中告发,于绍兴二下一年(1151年)被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编管。

李光从琼州移昌化军时,路经澄迈通潮驿时,曾书"通潮阁"横匾。到昌化军后,军守陈适对李光非常尊敬,并热情地接待了他。陈适把李光请到自己的私邸"坚白堂"书斋里居住,李光入居后,把"坚白堂"改名为"无倦斋"。据《宋史》记载他在这间"无倦斋"里无倦地"论文考史,怡然自适,年愈八十,笔力雄健"。这时期军城的亭台、楼阁几乎都有他的题匾、诗歌和楹联。不久,李光迁出"无倦斋",在陈适私邸的北面建起了两间茅屋,并取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野芳发而幽香,花木秀而繁阴"之意,取名为"秀香堂"。他和当地的学子如王霄、杜介之、许康民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经常和他们一起饮酒吟诗唱和。这时期他创作大量的诗、文,留下的有二百多首,诗、文的内容大多反映自己和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四库全书提要》曾这样评价他的诗是"志谐音雅,婉丽多姿,大抵多托兴深长,不独清绝可爱。"李光居琼十年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文,其中不少是甚价值之作,为海南文化事业的发展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遗产。

折叠胡铨
胡铨(1102-1180年),字邦衡,号澹庵,宋朝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宋朝著名的抗金名臣,历任枢密院编修官,秘书少监、起居郎、龙图阁学士,资政殿学士等职。

胡铨自幼以通达知名,宋靖康丙午年举乡试,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以"汤、开听民而兴,桀、纣听天而亡"应策,洋洋万言,赢得高宗的赞赏,但因其性刚直,以状元之屈居进士第五名,被授抚州军事判官,建炎三年(1129年)胡铨因家父去世,守孝在家,未到任上。这年适逢金军大举南侵,横渡长江,从湖北直取江西,隆裕竽太后南逃至赣州时,太守杨渊已弃城远逃,金军大举围攻赣州,隆裕皇太后等一干随从命系一线,此时胡铨挺身而出,火速招募乡勇义军与金军对虎赣江,誓死护城保驾。并击退了金军的进犯,使隆裕皇太后转危为安,因保驾护城有功胡铨被擢升为承直郎兼吉州军事判官。绍兴五年,(1135年)在兵部尚书吕祉的推荐下,胡铨升任枢密院编修官,掌管全国军事文件的编纂。绍兴八年,(1138年)秦桧一揽朝政大权,为迎合高宗的偏安,派王伦出使金国议和,参知政事孙近也全力附会,因议和事成,金国以"诏谕江南"之名,将宋朝改称"江南",视高宗为"臣子",公然要高宗脱下皇袍,改穿臣服,跪拜在金使脚下接受金国的"国书",俯首纳贡称臣。这一消息传出,在全国激起轩然大波,遭到朝野的强烈反对。时任枢密院编修官的胡铨以大无畏的精神,向高宗上《戊午上高宗封事》疏(即斩桧书),直谏高宗"一屈膝,则祖宗庙社之灵尽污夷狄,千百万赤子尽为左衽,朝廷宰执尽为陪臣,天下士大夫皆当裂冠毁冕"。并大胆地揭露秦桧、王伦、孙近三人卖国求荣的面目,请高宗"断三人头,竿之藁街"。胡铨的《戊午上高宗封事》疏获得朝野的广泛支持,江苏进士吴师古把他的秦疏刻板传诵,一时临安城内洛阳纸贵,流布四方,被称为"天下第一奇书"。金国熙宗,以千金求疏,观读后大为震惊,连呼"南朝有人,中国不可轻",但胡铨的一片赤诚之心却被秦桧视为"洪水猛兽",他把胡铨的名字写在家中的墙上,必欲将之置于死地,因此秦桧以"狂妄凶悖,鼓众劫持"的罪名,将胡铨贬为昭州(今广西平乐县)编管,后迫于公论,改判监广州外仓。绍兴十二年,(1142年),因抗金英雄岳飞遭秦桧等人的暗杀,胡铨再向高宗上疏,二度请斩秦桧,再遭贬为新州(广东新兴县)编管。在新州胡铨目睹秦桧等人专权误国,残害忠良的行径,因而写下了〈好事近〉词一首:"富贵本无心,何事矣乡轻别?空使猿惊鹤怨,误薛萝秋月。囊锥刚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因词中有"豺狼当辙"一句,又被秦桧以"谤讪怨望"之罪,于绍兴十八年(1148年)正月,再贬为吉阳军(今海南三亚市)编管。

绍兴十八年(1142年)春,胡铨从徐闻渡海,在澄迈通潮阁登陆后,向贬所进发,经临高县时,县令谢渥盛情地接待了他,路过临高博顿村时,因天气酷热,在茂林中休息,见泉水从地下涌出,取之解渴,此后汲者不断。后业,博顿村人戴定实父子二人为了感激胡铨的功劳,请宗方书"澹庵井"三字,刻石立碑以志纪念,郡守方世功亦作了记,后成为海南古迹之一。

胡铨到达吉阳军,寓宿在赵鼎住过的裴闻义家,他亲身目睹了这位曾经同朝共事的宰相在流放时惨遭的迫害,也深为赵鼎抗金救国的精神所感动,因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哭赵鼎》诗:"以身去国故求死,抗议犯颜公独难。阁下大书三姓在,海南惟见两翁还。一丘孤冢留穷岛,千十高名屹泰山。天地办因悭一老,中原何日复三关?。他以高昂的激情歌颂了赵鼎敢于"抗议犯颜"的精神,充分肯定了他在收复中原的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指出他的精神同泰山一样千古长存。

胡铨在吉阳军八年的流放生活中,开始的睡境是十分艰难的,他在给侄儿的信中曾写道:"身陷九渊,日与死迫"。但随着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和与当地百姓黎民的友好交往,初业时的绝望心情为之一扫。在贬所他感受到因交通闭塞,给当地带来文化教育的落后,于是在寓所他招收当地的学子"日以训传经书为事,黎苗闻之,遣子入学"。为海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和当地的社会名流、士人建立了非常友好的关系,据《琼台志》记载"郡人陈迪功、靖江慕铨名常与往来"。陈迪功、靖江是当地镇压黎族的头目,胡铨在与他们交往中常教导他们要搞好民族团结,因此在胡铨的建议下,他们在城西南二里水池上筑亭,用唐代诗人杜甫的"净洗甲兵长不用"之义,取亭名为"洗兵亭"。并书匾题诗,反对汉族统治者屠杀少数民族,主张让黎汉人民共同过上平安的生活。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秦桧死,胡铨被移居衡州,五月当离开吉阳军北返时,已是须发霜白的他回望曾经生活过的这片荒岛,悲感交集,他想起了比他早一年离琼北返的李光在临走时赠与他的一首诗,写下了《别琼州和李参政韵》:"正月悔从前一念差?崖州前定复何嗟!万山行尽逢黎母,双井浑疑似若耶。行止非人十载梦,废兴有命一浮家。此行所得诚多矣,更愿从公泛此槎"。诗里肯定了他过去反对秦桧,坚持抗金的观点是正确的,即使是遭到远贬也亳不反悔。诗人也总结了他在海南的"行止非人"的贬谪生活,感到苦中有甜。公元1163年孝宗即位,改年号隆兴,这年胡铨被召回朝任秘书少监,不久擢升为起居郎。乾道七年(1171年)年事已高的胡铨向孝宗"求退"回老家著书,孝宗恩准,在临行前,胡铨仍念念不忘收复失地,劝告孝宗"规恢远图,任贤除邪,理财训兵,矜寡恤孤,然后布告中外,必报国仇,必归陵寝,必复故疆"。回家后著有《易》、《春秋》、《周礼》、《礼记》解等书献给孝宗,孝宗诏命藏于秘书省。淳熙七年(1180年)死于故乡,朝廷特赠通议大夫,谥"忠简"。主要著有《澹庵集》。

胡铨是一位博学的学者、诗人,他贬谪海南期间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为海南教育事业的发展及人材培养,为加强黎、汉民族的团结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他为海南人民所怀念和敬仰。

折叠编辑本段与苏东坡
苏东坡与苏公祠,泂酌亭、浮粟泉、粟泉亭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中国历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的散文家、诗人、书画家,北宋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和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是个全才的作家,被称为一代"文章之宗"。一生创作丰富,豪放飘逸。他留给后世的诗有四千余首,词三百多首,文章数千篇,无论诗词,散文的成就都达到那个时代的高峰。他的书法、绘画也独具风格,别开生面,影响深远,誉满中外。

嘉佑元年(1056年)苏东坡随父及弟弟苏辙出蜀入京,第二年年仅21岁的他便登进士及第。他一生虽然少年得志,才华横溢,但却怀才不遇,饱受颠沛流离的谪贬生活之苦。他虽然文章千古标榜,登峰造极,在中国文学史上树立起一座巍峨的丰碑,但在仕途上他却跌跌撞撞,从不得意。他虽然两次进京出任过翰林侍读学士、中书舍人、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但大多都以迫调外任,先后出任过杭州、密州、徐州、湖州、汝州、颖州、登州、扬州、定州等地方官。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官至太常学士,当时适逢王安石执政,推行新法,他对新政持不同政见,上书力言新法之弊端,认为宋神宗"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希望神宗"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由于政见不同,苏东坡被贬出任地方官,先为杭州通判,又知密州、徐州等地。元丰二年(1079年),改知湖州,这时又因"乌台诗案"被诬以"讪谤朝政"之罪而下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七年(1058年),又改知汝州,次年哲宗即位,宣仁太后临朝,起用司马光当政,苏东坡改知登州,五日后被召入朝任起居舍人。其后累迁中尽收眼底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司马光当政后尽废王安石之新法,苏东坡对此也持不同意见,因和司马光政见相左,便请求外调,元佑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此后再出,历任翰林读学士,守礼部尚书等。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章惇、蔡卞当权,苏东坡又被以"讥剌先朝"的罪名免官降职,一贬再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移惠州安置。被贬到惠州苏东坡已是年近花甲之年,他认为他的终老将在惠州渡过,于是盖了一栋房子以享天年,面对新居和周围的环境他感到十分惬意,因而作诗一首"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不久这首诗被章惇读到后,便以苏东坡的"春睡美"是目无朝廷,便于"托诗词以肆诬诋"的罪名,于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为琼州别驾,居昌化军(今儋州市)安置。

绍圣四年(1097年)四月十九日苏东坡以花甲之年偕小儿子苏过从惠州起程,经梧州,到过雷州与弟弟苏辙道别,六月十一日清晨苏东坡与小儿子苏过渡海来琼。到达海南后,苏东坡便在海口作短暂的停留,并借寓金粟庵(今五公祠)内。在金粟庵停留期间,他发现当地百姓饮用河沟脏水,便实地勘察地下水源,并教导百姓掘井方法,留下了"指凿双泉"的遗迹。双泉中的"金粟泉"已毁,另一泉即"浮粟泉"至今仍留在五公祠内,成为海南一大古迹。七月二日苏东坡到达贬所儋州中和。他刚到,县令张中因仰慕他的大名和品德,热情地款待了他,并让他寄住在官舍,不久朝廷派奸臣董必来调查贬官的情况,他发现县令张中对苏东坡不错,还安排住在官舍,于是免掉了张中的职务,苏东坡也被逐出官舍,被迫在城南的槟榔丛中买了一块地,在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搭建了一间茅舍。他把新居命名为"桄榔庵"。他在给一位朋友写信时曾说:"初至僦官屋数椽,近复遭迫逐。不免买地结茅,仅免露处,而囊为一空"。初来时,他们的处境十分清苦,他曾这样的描述过"老人和过子相对,如两苦行僧耳",过着"食无肉、病无医、居无室"的生活。为了生存有时不得不变卖带来的酒器,作为生活费用。不久,随着对环境的逐渐适应和与当地百姓的亲密友好往来,初来时那种惶恐绝望的心情为之一扫。这时他向当地百姓学习栽种、酿酒和制墨技术。生活上当地百姓黎民也给予他极大的帮助和支持,有时在清早,村民们就敲响他家门送给他刚猎到的鹿肉或刚采摘的野菜。这时他们开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有一天他头上顶着大西瓜,一面唱歌一面穿过田野,一位70多岁的老农妇对他说:"内翰昔日的富贵,有如一场春梦"。从此苏东坡就叫她"春梦婆";有时候他到朋友家中小坐被雨困住,就借一顶笠帽,一件蓑衣和林屐,踩着泥泞的村道回家,惹得妇女和小孩跟在后面相随嬉笑,群犬争吠,因此事后人周少隐曾作诗:"持节休跨海上苏,前身便是牧羊奴。应嫌朱缓当年梦,故作黄冠一笑娱。遗迹与公归海外,清风为我袭庭隅。凭谁唤起摩洁,画作东坡戴笠图"。由于生活的无忧无虑和与当地百姓感情的与日俱增,他真的深爱着海南这块南荒之地,他曾这样说道:"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地。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古真吾乡"。由于环境的改变和心情的舒畅,这时期他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和文章,对海南的气候、风俗民情、花鸟鱼虫,山川人物等凡是耳闻目染,他都无不赋于诗叙于文。

苏东坡在海南最大的贡献在于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为海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后来人才的鼎盛建立了丰功伟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苏东坡是海南文化的奠基者。居儋三年他深为海南黎民百姓的淳朴、厚道、好客和好学精神所感动,为回报海南人民在生活上给予的关心与支持,他不顾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在居所开设学堂,讲学明道,他的学生有当地的学子,如姜唐佐、黎子云、符林、王霄等,也有慕他大名千里迢迢从大陆来投学者,如潮州的吴子野,江阴的葛延之等。他的学生姜唐佐后来成为海南第一个举人。"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他北归后的第九年,儋人符确成为海南第一个进士。从苏东坡来琼至宋灭亡的160多年间,海南登进士者就有十二名,"学者彬彬,不殊闽淅"。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死,徽宗立,朝廷政局有所变动,是年五月,苏东坡接到大赦之报,六月辞别诸生、朋友整装北返,在离琼时,诗人回望这块曾经生活过的神奇地方,百感交集,不胜感慨的写下《六月二十夜渡海》诗:"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酸风也解睛。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翌年,回到常州,因病告老。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终年66岁,缢文忠,著作传本有《东坡七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等。

苏东坡一生从政,但他是典型的文人,像他这样的人物在党派斗争中遭一贬再贬,也不足为怪,正因此之故,他对人生世态,才渐有所悟,所写文章,也更有特色。他居儋三年对海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他改变当地百姓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与方式,在海南人民心中留下深刻的影响,这也正是海南人民纪念与怀念他的根本原因。

苏公祠

为纪念苏东坡而建。他北返后,海南学子经常在他曾借寓过的金粟庵入饮酒赋诗,进行学术交流,怀念这位"一代文宗",久之便把该处题名为"东坡读书处"。元代在此基础上开设"东坡书院",大书法家赵孟頫为之题匾。书院几经变迁,至明初毁废,但遗迹尚存。明万历45年(1617年)琼州副使戴禧在原址重建。并改书院为"苏公祠",奉祀苏东坡与其子苏过。清顺治、乾隆年间又对该祠进行重修,光绪15年(1889年),朱采在修建海南第一楼时对苏公祠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并增建山门等建筑。现在的苏公祠基本上是光绪年间建修的规模。苏公祠山门口陈列的石雕系明代修建苏公祠时的原物,山门口悬挂明太祖朱元璋赞海南诗句"南溟奇甸"横匾。苏公祠正厅陈列着苏东坡及其子苏过和学生姜唐佐的牌位。大厅圆柱悬挂民国四年(1915年)由朱为潮撰联,现代著名书法家麦华三重书的"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的楹联一付。

泂酌亭

始建于北宋绍圣年间,因苏东坡"指凿双泉"而建。当时琼州郡守承议朗陆公品赏浮粟泉水后,赞其泉水甘甜,便在井泉旁甜,便在井泉旁建亭,经常邀请朋友、同僚在亭上品茗赋诗。元符三年(1100)六月苏东坡遇赦北返,再借寓金粟时,陆公邀苏东坡为亭命名和赋诗,苏东坡欣然命笔,即席写了《泂酌亭诗并叙》:"琼山郡东,众泉觱发,然皆冽而不食。丁丑岁六月,予南迁过琼,得双泉之甘于城东北隅,以告其人。自是汲者常满,泉相去咫尺而味异。庚辰岁六月十七日,迁于合浦,复过之。太守承议郎陆公求泉上之亭名与诗,名之曰泂酌。其诗曰:"泂酌彼两泉,挹彼注兹。一瓶之中,有渑有淄。以瀹以烹,众喊莫齐。自江徂海,浩然无私。岂弟君子,江海是仪。既味我泉,亦哜我诗。"明朝该亭被毁,清乾隆年间,琼州学使翁方纲在原址重建,同治八年(1869),郡守戴肇辰又整修该亭。现在的泂酌亭基本上保留了清代修建时的风格。清代海南学者王国宪重刻的《泂酌亭诗并叙》现陈列在五公祠碑廊里。

浮粟泉

苏东坡在五公祠留存遗迹及之一。北宋绍圣四年(1097),苏东坡来琼时,借寓金粟庵(今五公祠内),这时间他教导当地百姓掘井之法,并亲自"指凿双泉"一泉曰金粟,一泉曰浮粟,由于泉水其味甘甜,水源旺盛,常冒小泡浮于水面很象粟米,因此"汲者常满"。民国初金粟泉被毁,余下浮粟泉。清乾隆58年(1793)琼州太守叶汝兰品饮该泉后,感觉水质甚佳便为该泉题匾名,寓意:水源旺盛,五谷丰登。清著名金石家汪垢为泉撰联:"粟飞藻思,云散清襟",镶刻其旁。后又有人在"浮粟泉",匾下增刻了"神龙"两字,该匾在"文革"期间被毁。

浮粟泉历经近千年沧桑,从不枯渴,不论大旱或大涝水位都保持现状不变。传说取水之人只要在井旁用脚一跺,井底下如源源不断的冒出水泡,那么来年一定会财源滚滚,生活蒸蒸日上。解放前,海府地区的财主和商人第到除夕都会到此踏上几脚,祈求来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并雇用人力或牛车把该水拉回家饮用。该水经化验属矿泉水,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矿物质。

粟泉亭

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为纪念苏公"双泉"造福桑梓乡里而建。该亭在清代列为八景之一的"苏亭蘸(zhàn)翠"。粟泉历代有重建修,现在的粟泉亭系民国四年(1915)重建。

因何修建粟泉亭有这样的传说:明万历四十年的一天,琼州郡守翁汝遇率郡城官民在金粟庵祷雨,祷雨事完,作稍事休息,翁汝遇便到浮粟泉中取水解渴,并赞其水甘美,突然间雷电交加,天降大雨,翁汝遇认为是浮粟神龙显灵保佑,喜降甘霖,便决定在浮粟泉北角坡上建亭以志纪念。施工时掘得一砖,上该有诗云"泄尽先天秘,再修来世身,若思逢故友,二姓草头人"。旁落"东坡行书"款,翁汝遇觉得此事甚为奇异,便把砖刻揣回收藏。据考该诗是苏东坡初到琼时,借寓金粟庵时写的,由于当时他初来乍到,面对生疏的环境和生活的困境,因而产生了佛家的思想,认为他会客死海南,于是写了这首诗,埋在该处,好让后人知道他的不幸遭遇。

两伏波祠与汉两伏波将军

两伏波祠为纪念西汉的路博德、东汉的马援两位伏波将军而建,是海南较早的古迹之一。海南最早建伏波庙是在宋朝,据《正德琼台志》记载:"伏波庙在郡城北六里龙岐村"。明万历四十五年琼州副使戴熹又在府城西边的教场演武亭建"汉二伏波祠水久该祠被毁,至清朝先后有重修,雍正八年郡城文武捐修"。清光绪十五年朱采主持修建五公祠时,把"汉二伏波祠"迁建在五公祠内,并改名为"两伏波祠",同时增建了拜亭,民国年间和解放后该祠有几次较大规模的重修,一九八三年老一辈革命家廖沫沙同志在参观五公祠时,适逢两伏波祠重修竣工,应邀欣然为祠名题匾。

路博德,汉代西河平周人,初拜右北平太守,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随霍去病征匈奴有功,被封为邳离候,堆去病死后,升迁为卫尉。汉武帝元鼎年间,南越国发生内乱,并反叛汉朝。汉时越族各部通称为"百越",生活在东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越南的北部,秦灭亡时,时任南海尉的赵佗乘乱天并桂林,象郡,自称为南越王,汉朝建立初时汉高祖刘邦对南越采取和协政策,使南越采取拉拢的措施,使赵佗自动"改号,不敢为帝",对汉朝称臣,自此历经文、景、武三朝,赵佗称臣奉职,不断"使人朝请",维护与汉初的和好关系。至武帝元鼎四年(前111),南越国出现内乱宰相吕嘉杀南越王越子兴,立王兄建德为王,起兵反叛汉朝,他传令南越各郡县,煸动民族情绪,抗击汉军。元鼎五年(前110),武帝令路博德为伏波将军,领军出桂阳(湖南郴县),下湟水;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领军出豫章(江西南昌),下横浦,征伐南越,次年杨仆攻陷寻陕、石门,缴获越船和积粟,进而挫改越军先锋数万。待路博德至,路、杨两军共围建德、吕嘉于番愚。杨仆攻击越军,纵火烧城,天明时城中南越将士尽投降缴城,南越王越建德与宰相吕嘉率数万部将逃入海中,乘船西去,路博德派军队乘胜追击,十月斩获建德、吕嘉,至此南越反叛平定。为加强汉朝对南越的统冶,路博德把其地设置了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九郡,其中儋耳、珠崖两郡就在海南的儋州与琼山。海南的设郡标志着海南从此正式列入中国的版图与封建中央政权发生联系。

路博德的南征其意义和贡献是极其远深和重大的。南越的平定为边疆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九郡的设置,告别是儋耳、珠崖二郡的设立,确定了我国南方的版图,使封建中央政权开始对南疆的开发,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发展。

马援(前14-49),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平陵西)人,其先祖赵奢为赵将,号马服君,子孙遂以马为姓。

马援"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十二岁父母双亡,遂随兄马况至河南,学《齐诗》于颖川满昌,后为郡督邮,因送囚徒至司命府,放跑了重罪的囚徒,自己便逃命于北地郡。王莽末年,马援曾为新城大尹(汉中太守),后避难于凉州,受到隗器平安凉州。建武十一年(35)和建武三年(37)又率军击退西关各部的多次入侵和扰乱,迫使他们退出塞外,汉陇西边疆得到稳定。

建开十七年(41),交趾太守苏定依法处死诗索。诗索之妻征侧及妹征贰起兵反抗,攻占了郡城,九真、日南、合浦各少数民族也纷纷起兵响应,攻掠岭外六十余城,征侧自立为王。光开帝同年拜马援为伏波将军,扶乐候刘隆为副将,督楼船将军段志共同征讨二征,大军行至合浦,段志病故,马援逐合其部沿海而进军,随山开道千余里。建武十八年(42)春马援率大军到浪泊,大破二征,斩首数千余级,降者达万余人。接着马援追二征至禁溪,次年正月,斩杀征侧、征贰,将其首级送往洛阳,马援被封为新息候,食邑三千户。接着马援又率楼船二千余艘,士兵二万余人,追击二征余部,自无攻至居风,斩获五千余人,其余尽皆逃散,岭南地皆平定。岭南平定后,他把收缴的兵器铸成铜柱立在南方做为汉朝的国界,同时也向南方各少数民族示以国威。马援立铜柱处据《林邑记》载:"建武十九年,马援植两铜柱于象林南界,与西屠国分疆"。他还恢复设置了珠崖县。据《琼州府志》载:他"往来南海,抚定珠崖,调立城郭,置井邑,立珠崖县"。建武二十年(44)秋,马援班师回朝,光武帝赐他兵车一乘,朝见时位次九卿。

马援这次南征,所过之处,皆"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因此其功不次于路博德,物别是珠崖的复设,对于中央封封建政权加强对海南的统治及加速海南社会封建化的进程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后人对他的评价说:光武"初定天下,民劳厌兵,弓闭玉关,马谢西域,况南荒何足辱王师,非新息候若战,则九郡左衽至今矣"。

传说马援在海南留下不少遗迹,如儋州西南的白马井,相传就是他乘白马至此,跑沙得泉,开凿为井,解军队长涉之饥渴,后人于井口立庙纪念,附近的马进镇也因此得名。

折叠编辑本段琼台胜境
折叠琼园
民国四年(1915)扩建五公祠时增辟的一组园林古迹群。主要建筑有洗心轩与游仙洞。琼园两两字取:"南溟奇甸,琼台胜境"之意。1986年又在该园增建了五公庙和五公祠佛祖庙,供游客游览时参拜。

折叠洗心轩
建于民国四年(1915),是一间亭榭式的古建筑,四周辟廊。正门走廊园柱悬挂朱为潮主持修建洗心轩时撰写的楹联意义深远,耐人寻味:"一水可曾将耳染,纤尘绝无上心来"。这付楹联的来源包含着一个传说。据传朱为潮修建琼园时,应如何规划,同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使他对此拿下定主意,有一天他亲率同僚到实地勘察地形。众官又为此争论不休,加上正是酷热的响午时分,使得他烦燥不已,这时他走到浮粟泉边,叫随从取水止渴,并用泉水洗脸清热,突然间他感到大脑豁然一亮,琼园的规划在大脑中已清晰成形。他便决定在琼园建一中心建筑,并为之命名为"洗心轩",以此告诉后人,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到此游一游,喝上一口清心爽口的浮粟泉水,心中所有的烦恼与杂念将远离而去。洗心轩解放后有重修,但基本上保持了民国期间的建筑风格。

折叠游仙洞
用海南火山岩垒砌而成的人工假山,它根据民间传说而建。据说宋朝年间有一道士,自幼出家修道,修炼多年,总不能成仙得道。有一天,他在梦中见到一神仙点化说:大海中有一神龟,在你垂暮之年访得此龟,并在其首坐化,定能成仙。醒后,他苦思不解其意,便决定外出云游寻访。苦经十多年,踏遍了东南沿海,总悟不到梦境中的神龟。有一天他来到雷州,听说苏东坡被贬在海南,便决定到岛上游一游,顺便结识和请教于这位大学者。一天,当他踏上这块神奇的荒岛时,他顿然一悟,海南的地形正酷似他梦中的神龟,于是他便到儋州拜访苏东坡,请教龟首在何处,经过几个月的交往,这位道士为苏东坡的博学所折服,而苏东坡也深被这位道士的精神与决心所感动,于是便告诉他说:琼州地形似神龟,郡城琼山是龟首。道士便辞别了苏东坡来到琼山探访他梦中的龟首。几经折磨他终于发现了现在的五公祠正是他魂牵梦迥要找寻的地方,于是他便在游仙洞这地方结茅苦修,他的意志与决心感动了玉皇大帝,一天玉皇大帝派来了一位神仙把他引接到天界授予了神位。因为这位道士是在此得道成仙,神游而去,为纪念这位道士坚韧不拨的意志,民国四年朱为潮便在此建起了这座假山,并命名为"游仙洞"。

折叠编辑本段五公祠陈列馆
五公祠陈列馆建成于1995年,是一座仿古建筑,总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三层共十个展厅,其中《五公史迹展》,《海南历史文化名人展》和《五公祠珍藏文物展》为固定展厅,其他不定期展出各类专题性的展览。

海南历史文化名人

海南古为南荒之地,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0)始设儋耳、珠崖两郡,海南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归属封建中央政权,长期以来海南不论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落后于先进的中原地区。自隋、唐以后各封建王朝才开始逐渐加强了对海南的统治。由于孤悬海外,这片沧凉的土地也就成为封建统治者做为流放之地,正是如此,历朝的贬官、流寓、戌边将士和任职巡吏他们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统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海南封建化的进程和促进了海南文化的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东坡被贬来琼开办学堂,创下了新一代的文化之风,至使明、清时期海南文化出现了鼎盛的局面,在中国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时期海南人文蔚起,甲第联镰者纷纷涌出,先后出现了"琼州双璧"(丘浚、海瑞)、"海南四绝"(读绝丘浚、海瑞、邢宥)、"一弟进士"(梁云龙、梁必强)的文化佳话。书院这时期也有如雨后春笋纷纷设立,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留下了丰富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姜唐佐,海南第一位乡贡举人。字君弼,宋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

少年的姜唐佐勤奋好学,苏东坡被贬来琼在儋州开办学堂,他仰慕苏东坡大名,于绍圣六年(1099)九月,背着行李步行三百多华里到儋州从学于苏东坡,苏东坡"甚重其才",认为他日必有作为。苏东坡遇赦北返时,曾赠给他两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开荒",并说:日后登科时,再为续诗。不久姜唐佐游学于广州。崇宁二年(1103)姜唐佐参加乡试中举人后。知道苏东坡胞弟苏辙在汝州(河南临池县)便找到他。并从中得知苏东坡已去世了一年多,他把苏东坡所赠诗句相示,苏辙深为这位海南学子的好学精神所感动,便为胞兄补充完所赠的诗:"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锦衣今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符确,海南第一位进士。北宋昌化军(今儋州市三都镇)人。

符确少年资质聪颖,沉静好学,才识逸群,苏东坡贬居儋州三年,他曾师从苏东坡,学业上得到很大的收益和帮助,苏东坡返归后的第九年,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参加会试中进士,后官至承议郎。

符确晚年辞官返回家乡,为民兴办教育,培育英才,他将辞官所得俸银购置盐田出租,将所提创建三个"兴贤坊"鼓励和支持桑梓学子读书,为发展当地教育作出了积极贡献。

丘浚(1421-1495)理学名臣。字仲深,号琼台,谥文庄,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

丘浚少年聪颖,过目成诵,六岁能诗,七岁作《咏五指山》诗"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夜舆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雨余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上悬。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冠绝一时,传为佳话。1961年一代文宗郭沫若先生作客海南时,曾拜读该诗,也为其恢宏的气慨而叹服。明正统甲子年(1444)丘浚举乡试第一,景泰甲戌年(1454)殿试中一甲第二(榜眼),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临祭酒,礼部尚书、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等职。

丘浚官"位极人臣",但其一生廉洁自律,历官四十余年,"自处无异韦布"、"产业仅能率岁,第宅不愈济民"。其才华横溢,平生"著述甚富,世称博学",有"诗文满天下"之誉。他编篡的文献有《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大学衍义补》、《世史正纲》、《琼台诗话》、《史略》等。其中《大学衍义补》成为朝廷国子临规定的必修课程。该书提出的"劳动价值论"比西方学者还早近两个世纪提出。弘治八年(1495)丘浚在京师病逝,皇帝特赠"特进柱国太傅"。

明代学者把丘浚与唐代的张九龄、宋代的余靖和崔如之并称为"岭南四大儒"。

海瑞(1514-1587)清官的楷模,正气的化身。字汝贤,号刚峰,谥忠介,明代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海瑞四岁丧父,在母亲的教导抚养下,长大成人。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海瑞以《治黎策》应试中举人后经朝廷吏部谒选派官入仕,历任知县、户部云南司主事、应天巡抚、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等职。

海瑞一生为官清正廉明,刚直不阿,在淳安任知县时,亲"躬耕自食,布袍脱粟"。在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期间,上《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直指嘉靖皇帝的荒淫不道,以死谏犯颜入狱,后遇赦。万历十五年(1587)卒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二品)任上,死后全部存银仅余十多两。他的灵柩奉旨归葬时,南京城"万人空巷",百姓奔走相告,商人罢市七天,悼念这位历史上的"第一清官"。

历史上海瑞他深受百姓的爱戴,他的故事一直流传,是因为他一生为官刚直不阿,不附权贵,不徇私情,敢于与邪恶势力作斗争。居官廉明,爱护人民,在维护封建朝廷统治的同时,在客观上为人民办了不少的好事,代表了老百姓的利益,这是海瑞世世代代被百姓所称颂的根本原因。

王佐(1428-1512)杰出的诗人,字汝学,号桐乡,明代海南临高人,明正统二军(1447)参加乡试中举人,历任州府同知乡试考官等职。

王佐在任途官场上由于"以质正任职,不能与时俯仰"故二十余年一官未迁,但在其为官时"以廉操闻",深得"所居民爱,所去民思"。

他一生"惟谈寡欲,惟以书史为友",从少至老手未释卷,至年老昏花的垂暮之时仍叫家人为其朗读古籍。他博学多识,精思力践,见道精审,他的诗词和平温厚,文气光明正大,和唐宋诸大名家类同,他的诗集有《鸡胁集》、《庚申录》、《琼崖录》等传世。

邢宥(1416-1481),一代大儒。字克宽,号湄丘,明海南文昌人。

明正统十三年(1448)登进士及第,历任县令、知府、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等职。邢宥为官二十余年,政绩卓著,名声颇高,深得百姓的赞扬和爱戴,特别是任地方官期间,有一年苏州大灾,饥民遍野,他"不待奏辄发米二下万斛以赈",救活饥民近四十万口,做到"公帑不空,富室不忧",时人对此事的评价是"荒政之最善者"。他一生清廉洁白,不论在朝或在地方当官,直至致仕时都是"囊橐兼然如书生时"。

邢宥在政治上有很大的作为,在学问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对书法也有一定的研究。其代表作有《湄丘集》,丘浚对他的评价是"诗文虽少作,然作必有意趣,不为无益之语,字画亦遒美有法"。

许子伟(1555-1613),一代名士。字用一,号甸南,谥忠直,明海南琼山府城人(今海口市)人。

许子伟和丘浚、海瑞是同乡,他曾拜海瑞为师,明万历十四年(1586)登进士,历任行人司行人、佥科左给事中、吏科左给事中等职。万历十五年(1587)海瑞病逝于南京任上,许子伟奉旨护送其棺椁归琼山安葬,并为其督造茔墓,因海瑞无子,许子伟以学生身份,在其茔墓旁结庐为海瑞守孝三年,以尽师生之谊。回朝任职后因上疏弹劾权贵,得罪朝廷被贬铜仁府(今贵州铜仁县),不久遂弃官返乡养母。

许子伟为官清正,关心百姓疾苦,热心公益,持正风俗,尤重教育,在北京任职期间,曾创办了第一个琼州会馆,弃官回家后,在下洋村修建昌明塔以兴文风,并设儋县义学,开府城敦仁书院,掌教文昌玉阳书院。

万历四十一年(1613)病逝故里,终年五十八岁,著有《广易通》、《谏垣录》、《许忠直集》等。

钟芳(1476-1544),岭南巨儒,字仲实,号筠溪,明代崖州(今海南三亚市)人。

钟芳少时资质聪明,十岁中秀才,二十四岁中举人,三十一岁中进士二甲三名。历任翰林院编修、浙江提学副使、文西布政司参政、江西右布政使、南京太常寺郎,为官清廉,公正无私,宽政爱民,善断冤案。

钟芳才华横溢,博大精深,朝廷颁浩命说他:"学识宏博,造诣精纯",其文章"雄浑精深,气随理昌",一生著述甚丰,传世有《春秋集要》、《学易疑义》、《崖州志略》、《筠溪先生诗文集》、《读书札记》等。

钟芳在海南文化史上有承先启后的地位,"上继文庄,下启忠介"。被后人称之为"岭南巨儒"。嘉靖三十二年(1544)逝于故里,朝廷追封为都察院右都御史。

王弘诲(1542-1616),一代英才。字绍传,号忠铭,明海南定安县人。

嘉靖四十年(1561)举乡试第一名(解元),嘉靖四十四年(1565)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南京国子临祭酒、南京礼部尚书等职。

王弘诲刚中进士,即遇海瑞因冒死谏入狱,他素慕海瑞的为人,曾冒险多次入狱探监。万历四年(1576),为方便琼州学子参加科举考试上《奏改海南兵备道为提学道疏》,请求朝廷同意让琼州学子就地应试,得到了万历皇帝的恩准,民间流传的"奏考回琼"说的就是这件事,为加速海南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为官期间深感皇帝昏庸,朝廷腐败,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请求致仕获准后,归故里兴办尚友书院,培育英才。万历四十四年(1616)病逝故里,朝廷赠太子少保,赐祭葬。主要著作有《尚友堂稿》、《吴越游记》、《南溟奇甸录》、《国朝名臣录》等。

张岳菘(1773-1842),大书法家。字子骏,号瀚山,清海南定安人。

张岳菘于十二岁应童子试,嘉庆九年(1804)中举,嘉庆十四年(1809)登进士一甲第三名(探花),历任翰林院编修、盐运使、按察使、布政使、巡抚等职。他一生为官"勤慎廉明,悉心职事"后人曾这样评价他"造士则振兴学校,散赈而民安鸿泽,防河则浪息螭宫"。

他一生博学识广,精通书画、法律、经济、水利、教育、军事、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史称他"学问淹通醇粹"。他的书画造诣很高,被誉为晚清岭南书画家之首,一生著述甚丰,代表作有《琼州府志》、《筠心堂文集》等传世。

潘存(1819-1893),一代乡贤,字仲模,号孺初,清海南文昌人。咸丰元年(1851)中举,后因声望入仕。历任户部主事、户部福建司等职,六十六岁致仕归故里时,受两广总督张之洞等委托兴办雷琼团练,加强边疆海防力量,因有功国家加四品衔,并同雷琼道台朱采筹建文昌"溪北书院",培戴后学。他治学以"崇实学,黜浮伪,除伪习,息邪说,正人心"为教学宗旨,培养出了一批海南英才,为海南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述著有《克已集》、《论学说十则》、《楷法溯源》等。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 儋州在线 http://www.b999.net/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京ICP证14014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