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笔洞三亚古人类遗址

2020-09-23 10:01

 落笔洞旅游风景区,位于三亚市荔枝沟镇东北方向约7公里处的奇特的小山峰——印岭。属三亚市八景之一。 在绿林遮空,花草盖地,鸟鸣山林,猿啼峭壁,蝉噪蜂蝶忙的印岭,大小石灰岩熔洞数不胜数,形状千奇百怪,其中最出名的是山的东面的三个洞——落笔洞、仙朗洞、仙女洞。 落笔洞在印岭东面的悬崖下,洞外古树参天,荫翳蔽日,蝉翼惊秋,鸟鸣山幽,依稀中似有股仙气缭绕。传说古时有高僧看中这清静之地,于功德圆满后在此禅化;又说有真经入祠,封于岩层深处,日后遇主自开;还说有巨人足迹进出山洞,而无见其形状等,真乃鬼斧神工,天地造化。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落笔洞三亚古人类遗址

地 位
已发现时代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位 置
海南省三亚市东北的落笔峰

时 代
距今10000年左右

目录
1​简介
2地理位置
3发现过程
4开发现状
5保护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时代为距今10000年左右,是海南省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t0144ee98c2cf2dead0.jpg
遗址区内已经发现有晚期智人牙齿化石、石制品与大量动物化石。石制品200多件,主要为打制生产。有砾石石器和石片石器两类,包括石核、石片、尖状器与石锤等。骨角制品丰富,有铲、锤、锥、匕等多种,以切割、打制与刮磨等方法制成。已发现哺乳动物化石45种,水生动物24种,其中螺壳数量达70000多个。

落笔洞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对于研究早期人类开发利用海南地区的历史,以及更新世到全新世过渡期华南与东南亚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都十分重要。

折叠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落笔洞遗址位于海南省三亚市东北的落笔峰,

折叠编辑本段发现过程
1983年初,广东省博物馆考古工作者首次在落笔洞内发现了古人类活动的遗迹。洞内三层堆积中,以厚约1.5~2米的第二层灰色砂质土为主要的文化层堆积。除含有蚌、蛤、螺壳及小哺乳动物化石外,还出土了一批石、骨、角质工具制品。以火山岩和黑曜石为原料的打制石器分为三大类:石核状的砾石主要用来直接锤、敲等用途;弧刃、凹刃、凸刃、直刃状片石主要用来砍、刮等用途;锥状的利石主要用来打磨、琢凿、穿孔等用途。骨、角制品较多,主要用来剪断、切割、刮磨、锥孔等用途。另有个别铲、矛、匕、管等器具。初步鉴定,"落笔洞"是一处古人类活动遗址,从而引起考古界的关注。

1992年初至1993年冬,由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师李始文、海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三亚市博物馆组成考古发掘队,对落笔洞遗址进行了全面考察和两次清理发掘。先后在洞内发现了13枚古人类晚期智人牙齿及华南虎、亚洲象等8目23科45种现生种脊椎动物化石上百件,还有大量的贝蚌壳及用火遗迹。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考古专家将洞内采集到的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碳14"年代测定结果为"10642±207a",属一万年前"三亚人"遗齿。

考古挖掘表明落笔洞洞穴遗址内涵特征为:"三亚人"主要从事狩猎、捕捞和采集的生产活动,过着原始的穴居生活;落笔洞遗址是目前已知的海南岛最早的人类活动始点的遗址,在文化发展时序上处于旧石器时代末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过渡文化性质,也是我国已发现的最南端的一处史前文化洞穴遗存。它的发现把海南孤岛的人类活动历史由几千年上推到万年以前,是数千年来第一次对海南岛人类历史起始时间的重新认定,是具有改写海南历史的重大发现。

折叠编辑本段开发现状
三亚落笔洞遗址开发滞后,业内人士呼吁加快开发这一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助力三亚向文化旅游转型

1992年3月,我国10多名考古人员来到三亚落笔洞,他们在洞内首次发现了古人类牙齿化石,落笔洞成为迄今为止,海南岛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聚居场所,顿时名声大噪。

但是,此后,落笔洞遗址在人们的叹息声中开始沉默,一直处于开发利用滞后的窘境。直到今天,当与它同属一座城市的三亚湾、亚龙湾、南山、大小洞天等景区崛起时,它依然静静地屹立在深山之中,少人问津。

如今,三亚正着力于由旅游文化向文化旅游转身,加快开发落笔洞遗址文化旅游项目的呼声日渐高涨。本报记者 王成诚 摄影报道

落笔洞遗址16年蹒跚路

"上世纪80年代初进行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了落笔洞。" 三亚博物馆副馆长孙建平介绍,当时在落笔洞发现了一些动物化石,但是没有发现有人类居住的痕迹,因此将它定为适合古人类居住遗址。

时隔10年后的1992年3月,10多名考古人员在落笔洞内首次发现了距今1万1千多年的古人类牙齿化石,属于旧石器时代末期新石器时代初期,落笔洞成为迄今为止海南岛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聚居场所。

此后,落笔洞这座海南岛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聚居场所,一时成为岛内外媒体追逐的焦点,名声大噪,但是这一切很快结束,落笔洞开始步入长达16年的蹒跚之旅。

据了解,多年来,号称三亚八景之一的落笔洞几乎处于无保护状态,在落笔洞最大的洞口内,许多人随意地在洞壁上刻画,对古人留下来的摩崖石刻形成直接的威胁;落笔洞脚下的古河床有不少垃圾,遗址的保护状况令人担忧。

"这里不像其他景点那样游客如织,偶尔会看见一些背包客来到这里游玩,因为这里除了一个洞啥都没有。"附近居民老黎告诉记者,由于缺乏管理,少量的背包客或者市民来此游玩时时常随处乱扔垃圾,破坏了自然。

此外,10多年来,落笔洞遗址一直处于开发利用滞后的窘境,与日益崛起的三亚湾、亚龙湾、南山等景区相比较,落笔洞就像一个孤独者,孤零零地沉默在深山老林之中。

落笔洞遗址不应是沉默的"巨人"

三亚市市长陆志远在2007年三亚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三亚将进一步研究和发挥天涯海角、落笔洞、大小洞天等的文化价值,五年内在落笔洞建成三亚博物馆。

2008年8月,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江泽林在落笔洞文化遗址调研时表示,将该遗址功能定位成生态文化旅游。同时要求有关部门对落笔洞遗址进行全面的保护和修缮。具体措施包括明确保护开发主体,成立专门的保护队伍,立即实施全面封闭式的管理,不再允许人员随便进出;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尽快拿出详细的保护规划,争取在今年12月底出台。

"早就应该这样,落笔洞被冷落得太久!"业内人士认为,落笔洞遗址的开发利用不能再耽搁,它不应该是一位沉默的巨人。首先落笔洞不同于三亚其他与海有关的旅游产品,属于古人类遗址,在众多旅游资源中是独一无二的;另外,落笔洞周围700多亩土地一直处于未开发状态,保留着原始面貌,是距离市区最近的一块"净土",进行生态文化旅游大有可为,并可以与亚龙湾、以及正在开发的海棠湾等蓝色旅游产品相互呼应,形成蓝色、绿色并存的产品配置。

近日,"极力争取"成为三亚的城市精神,落笔洞成为这一精神的载体之一,因此落笔洞遗址的开发利用应早日破题,助力三亚向文化旅游转型。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是难题

虽然落笔洞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但是这些资源无法直接由多数游客来体验,因此必须通过建设、包装、推广才能成为消费者所认可的旅游要素,进而转换为市场优势。

"落笔洞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如果要进行开发利用,必须经过省一级以及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审批,较一般的旅游资源开发要复杂。"三亚博物馆副馆长孙建平介绍。

但是,只要合理利用,政策上不会构成阻碍。对此,有关人士表示,三亚20多年来一直以海洋旅游产品作为主打,在对开发遗址旅游产品方面欠缺一定的经验,因此,除了资金、人力等因素外,落笔洞遗址开发利用最大的难点,就是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

该人士认为,落笔洞洞内面积仅140多平方米,仅仅以此作为依托开发旅游产品远远不够,必须匹配博物馆、休闲养生场所等设施,才能具备开拓旅游产品的条件。例如,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景区依托现有的设施创造性地开发了"模拟现场考古"这一旅游产品,让人眼前一亮。

折叠编辑本段保护
7月12日上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落笔洞保护规划工作协调会召开。会议就落笔洞古人类遗址的保护规划进行协商,并大致形成统一意见,即对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等稍作修改后将进入上报审批程序。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萍,副市长郭保红出席会议。 会上,参与拟定规划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介绍了规划的内容。据介绍,目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落笔洞的保护规划已经三易其稿。每一版都根据现实状况,在保护范围和建控面积上有所改变。新版的规划重新界定的保护范围为0.71平方公里(1065亩),北面以落笔峰北面县道为界;西面以落笔峰西面古河床为界;南面以靠近落笔峰南面车行道为界;东面以落笔峰东面古河床为界。建控地带1.12平方公里(1680亩),范围 :北面以落笔峰北面县道以北50米为界;西面以三亚市热带植物园西面围墙外现状步行道为界;南面以靠近落笔峰南面车行道山体山顶为界;东面以三亚学院西面车行道为界。专家认为,这个范围是落笔洞遗址保护的底线。 参加会议的相关单位负责人对新版规划提出了意见,确定在一些细节上还需要再商议。张萍表示,落笔洞古人类遗址的保护对三亚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具有重大意义,保护好落笔洞遗址,对三亚的子孙后代来说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落笔洞文化旅游开发区是政府确定的八大旅游项目之一,对三亚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实施政府的整体战略意义重大。 张萍说,搞好保护规划,一方面要按相关法律要求办事,另一方面,也要尊重既定事实,尽量兼顾各方。张萍要求,会后相关部门要通过沟通,尽快达成统一意见,把方案报上级审批。 据悉,三亚有两个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分别是落笔洞古人类遗址和伊斯兰古墓群。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 儋州在线 http://www.b999.net/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京ICP证14014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