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与南诏的关系

2021-12-09 15:01

 唐朝与南诏的联系,演绎着我国一起多民族国家构成与开展在西南边远当地的曲折进程。自近代以来,治唐史、南诏史的专家学者,围绕唐朝与南诏联系这一古老话题,构成各种学术创见,而其中“求同”与“求异”的两种观念或许说是倾向,尤其值得关注。求同者多认为南诏社会“本唐风化”,历代南诏王“世为唐臣”,因而南诏是唐朝的一部分,犹如内地割据之藩镇;求异者认为南诏与唐朝不同,它不是唐朝的一部分,乃至不是唐代我国的一部分,是独立的政治实体,乃至是独立的国家。


有关南诏史的研讨,并非是当下的热门话题,正因为如此,一些形似特立独行的观念,譬如着重南诏的独立性,凸显南诏“当地政权”与唐朝“对等联系”的“研讨”时有所闻。对我国前史开展全体性的不了解,或许说对我国一起多民族国家“多元”与“一体”构成与开展进程的误解、曲解,使一些研讨偏离了前史本相。南诏大理国前史文明研讨中,凸显当地化、民族性,忽视我国前史全体观和国家观的倾向不能说没有商场。在着重中华民族一起体认识的语境下,本文将通过对“贞元册南诏”这一事情进程、含义及影响的出现与评论,阐明南诏与唐朝的联系,是西汉以来国家化进程在西南边远当地详细实践的连续与开展,是我国一起多民族国家全体开展的一部分。认识到一点,关于了解前史的本相与开展逻辑至关重要,此论题关于以史为鉴,照顾当下,面向未来的现实含义不言自明。


一、大事情:从苍山会盟到贞元封爵南诏


史学界常以“一波三折”来形容南诏与唐朝的联系。开元二十三年(738),南诏在唐朝支持下一起了云南,南诏王皮罗阁被唐朝封爵为“云南王”并赐名“归义”。天宝年间,“唐将南征”,唐朝与南诏之间发生了“天宝之战”,从此,南诏与唐朝不通使问30余年。唐德宗贞元初年,刚刚从“安史之乱”中走出来的唐王朝与南诏重启触摸、交流与对话,在此背景下,发生了“苍山会盟”与“贞元册南诏”这两件影响我国前史开展的大事情。


对此两件大事,唐代的正史,当地志均有记载。


《旧唐书·南诏传》说,贞元九年(793)四月,异牟寻向唐朝派出了三路青鸟使,分别从戎州、黔中、安南三路,经西川抵达京师长安,向唐朝表达“归大国,永为藩臣”的决心。南诏青鸟使赵莫罗眉、杨大和坚、杨盛受到了唐德宗的接见和嘉许,德宗“赐牟寻诏书”。对此事情,《蛮书》《新唐书·南诏传》《资治通鉴》中都有或详或略的记载。白居易以《蛮子朝》为题,用长诗记录了当时的盛况:


蛮子朝,泛皮船兮渡绳桥,来自巂州道路遥。

搜狗截图21年12月08日0920_1.jpg

入界先经蜀川过,蜀将收功先表贺。臣闻云南六诏蛮,东连牂牁西连蕃。六诏星居初琐碎,合为一诏渐强壮。开元皇帝虽圣神,唯蛮顽强不宾客。 鲜于仲通六万卒,征蛮一阵全军没。至今西洱河岸边,箭孔刀痕满枯骨。谁知今日慕华风,不劳一人蛮自通。诚由陛下休明德,亦赖微臣诱谕功。德宗省表知如此,笑令中使迎蛮子。蛮子导从者谁何,摩挲俗羽双隈伽。清平官持赤藤杖,大将军系金呿嗟。异牟寻男寻阁劝,特敕召对延英殿。上心贵在怀远蛮,引临玉座近天颜。冕旒不垂亲劳俫,赐衣赐食移时对。移时对,不可得,大臣相看有羡色。可怜宰相拖紫佩金章,朝日唯闻对一刻。


白居易在《新乐府诗序》中说,他的诗“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他的诗寻求的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蛮子朝》陈说了南诏王子寻阁劝赴长安朝觐唐德宗皇帝的盛事。诗句将南诏使团的“民族风”,如“清平官赤持藤杖”“大将军系金呿嗟(金腰带)”描绘得栩栩如生。朝堂之上,德宗亲热接见南诏使团的一幕,让读者有如“在场”的感觉。《蛮子朝》旨在“刺将骄而相备位也”,通过前朝“骄将”与“国相”的乱国与无能,以四方来朝的盛况,显示唐德宗中兴大唐的雄才与大德。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篇合为事而作”的文风诗风,为咱们生动地记录、出现了南诏归唐的进程。


当三路青鸟使返回南诏之时,西川节度使韦皋差遣节度巡官崔佐时“赍诏书诣云南”。《资治通鉴》说:“贞元九年(793),韦皋遣其节度巡官崔佐时赍诏书诣云南,并自为帛书答之。”……(次年)“异牟寻使其子阁劝及清平官等与佐时盟于点苍山神祠。盟书一藏神室,一沉于西洱河,一置祖庙,一以进皇帝。阁劝即寻梦凑也。……牟寻遣佐时归,仍刻金契以献。阁劝赋诗以饯之。牟寻乃去吐蕃所立帝号……请复南诏旧名。佐时与盟讫,留二旬有六日而归”。这里似乎是说,异牟寻自己没有参加“苍山会盟”,事实不是这样的。咱们从樊绰《蛮书》所附“云南诏蒙异牟寻与我国誓文”可知,会盟的现场是“云南诏异牟寻及清平官、大军将与剑南西川节度巡官崔佐时谨诣玷苍山北,上请天、地、水三官,五岳、四渎及管川谷诸神灵同请来临,永为依据”。阐明是异牟寻带领王子及部下与唐朝的特使进行盟誓。有研讨者专文评论过此问题,并得出了大致相类的观念。南诏与唐王朝之间的一来一往,打破了30多年的阻隔与敌视,以“盟誓”的形式,重新确立了和平、友好联系。


会盟之后,接着是唐王朝对南诏的封爵。


《资治通鉴》记载,苍山会盟之后,“云南王异牟寻遣其弟凑罗楝献地图、土贡及吐蕃所给金印,请复号南诏。癸丑,以祠部郎中袁滋为‘册南诏史’,赐银窠金印,文曰‘贞元册南诏印’。滋至其国,异牟寻北面跪受册印,稽首再拜”。


袁滋由长安、经西川入云南,途经石门关,留下了“贞元册南诏”石刻。此石刻文字今日依然完好地保存在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豆沙关(石门关)的石壁上。石刻铭文是这样的:


大唐贞元十年九月廿日,云南宣慰使内给事俱文珍、判官刘幽岩、小使吐突承璀、持节册南诏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庞颀、判官督查御史崔佐时同奉恩命,赴云南册蒙异牟寻为南诏。当时节度使、尚书右仆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韦皋,差巡官督查御史马益,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故刋石纪之。袁滋题。


如前所述,因为异牟寻决计归唐,于贞元九年遣使恳求内附。贞元十年四月,西川节度使韦皋,受命差遣崔佐时与异牟寻会盟于苍山神祠,随后南诏与唐朝在神川一起击败了吐蕃戎行。唐德宗决定封爵异牟寻,袁滋一行即是受命前来封爵的使团。“袁滋石刻”记载下了这一严重前史事情,是南诏和唐朝联系史上极为重要的史料。从“袁滋石刻”的题铭来看,既有专门处理藩镇业务的宣慰使及其部下,又有御史中丞任持节册南诏使,还有西川节度使部下随行,高标准的封爵团队,充沛显示出唐王朝对此次封爵的注重程度。


袁滋一行,过石门关进入云南界内,沿途受到的礼遇在《蛮书》卷十中记载尤为详尽。南诏方面“因遣曹长段南罗各、同伦判官赵伽宽等九人,与南诏清平官尹辅酋,及心腹李罗札,将大马二十匹迎,子弟羽仪六人沿途视事。”即异牟寻派出了以清平官尹辅酋为首的团队,远出至安定城迎候唐朝封爵使团。由安定向西,往阳苴咩方向,沿途通过的欠望川、云南城、白崖城、龙尾城,都有城使、节度、大军将乃至是“亲王”带领马军、步卒、百姓组成的仪仗,远出城门数里,沿途夹道列队迎候。封爵使团抵达太和城时,异牟寻“衣金甲,披大虫皮,执双铎鞘”,率领王子及百官,出城五里迎候。而封爵时的典礼,更是场面庞大而赋有典礼感:


贞元十年十月二十七日,阳苴咩城,具仪注设位,旌节当庭,东西侍立。南诏异牟寻及清平官已下,各具仪礼,面北序立。宣慰南诏使东向立,册立南诏使南向立,宣敕书,读册文讫。相者引南诏蒙异牟寻离位受册,次受贞元十年历日。南诏及清平官已下稽颡再拜,手舞足蹈。庆退而言:“牟寻曾祖父开元中册云南王,祖父天宝中又蒙册袭云南王。自隔大国,向五十年。贞元中皇帝圣明,念录微效,今又赐礼命,复睹汉仪,对扬天休,实感心肺。”


封爵典礼完毕之后,异牟寻大宴唐朝封爵使团。其间,册立使袁滋对异牟寻说:“南诏当深思祖宗绪业,据守诚信,为西南藩屏,使后裔有以传继也。”异牟寻谦恭地回答说“敢不承命!”同时表达了“子子孙孙尽忠于唐”决心。


“册南诏使”南面而立,代表的是唐王朝,是君长与皇权的标志;异牟寻及诸部下北面而立,表示南诏向唐王朝称臣。异牟寻承受封爵诏书、贞元十年历日,便是承受唐朝的录用,奉唐朝正朔。而受到封爵之后,南诏及部下均“稽颡再拜,手舞足蹈”,是唐代朝堂礼仪中臣属向皇帝谢礼的“拜舞”惯习。此种风习多见于《资治通鉴》之《唐纪》,学界亦有专题评论。整个封爵典礼在政治上具有明晰的标志含义,标志着南诏重回大唐夙愿的完成。


二、贞元册南诏:唐代西南边远当地国家政治建设的再动身


“苍山会盟”与“贞元册南诏”是互为因果的两件事,或许说是一件大事的两个阶段,会盟是前提,封爵南诏是方针与成果。贞元年间,为什么会有“苍山会盟”与“贞元册南诏”系列事情的发生?咱们通过对唐代前史开展的特殊性研讨后发现,促成如此严重事情的发生,至少有3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唐帝国战略的需求,二是南诏的倾心向化与唐朝的自动作为构成正向效应,三是关键人物的活跃作为。


先说唐帝国战略的需求。历经唐玄宗、肃宗、代宗,虽然平定了“安史之乱”,但唐朝却进入了长期动荡不已的时期,回纥、吐蕃、南诏及藩镇各种实力,使得唐王朝应接不暇。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德宗继位,次年改元建中。德宗历建中、兴元、贞元,在位26年。德宗颇具图强复兴的雄心勃勃,有“中兴皇帝”之称。德宗继位之初,大唐的周边,实力最大的有回纥、吐蕃与南诏。吐蕃、回纥因为曾协助唐朝平乱有功,往往有恃无恐,时常出动军队扰乱唐境,乃至动辄发兵进入关中,威胁京畿。宰相李泌提出通过改进与回纥、大食、云南的联系,一起对付吐蕃的战略构想。李泌认为:“云南自汉以来臣属我国,杨国忠无故扰之使叛,……(云南)未尝一日不思复为唐臣也”“招云南,则是断吐蕃之右臂也”。云南(南诏)在大唐中兴的战略中,具有重要含义与价值。


次说南诏方面的自动作为。天宝战役以来,南诏方面也发生较大的变故。大历十四年(779),南诏王阁罗凤病逝,因其皇子凤迦异早亡,王位改由凤迦异之子、皇孙异牟寻继承。异牟寻自唐代宗大历十四年继位,至唐宪宗元和三年(808)病逝,在位29年。他在位时间简直与唐德宗在位时间一起。异牟寻同样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南诏王。他最重要的方针,便是改变南诏与唐朝的敌对状态。他自动触摸、联络、改进与唐王朝的联系,最终到达“悦归皇化”的方针。


第三是关键人物的推动。唐德宗与南诏王异牟寻在位时间适当,他们有着一起的愿景,而促成南诏归唐的“操盘手”,是担任唐朝处理与南诏业务的主要人物、唐朝西川节度使韦皋。材料标明,贞元三年(787)韦皋受命出任西川节度使之后,以“招安群蛮”为己任,先后于贞元三年、四年、五年、七年、八年七次遣使并致书异牟寻。而异牟寻自己也给予适当活跃的回应。《资治通鉴》载:“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三分皋所与书为信,皆达成都。异牟寻上表请弃吐蕃归唐,并遣皋帛书,自称唐故云南王孙,吐蕃赞普义弟日东王。皋遣其使者诣长安,并上表贺。上赐异牟寻诏书,令皋遣使慰抚之。”正是在韦皋的活跃斡旋之下,异牟寻才义无反顾地“弃蕃归唐”。


贞元册南诏,再一次确认了唐王朝对南诏的封爵,是对初唐以来唐王朝在云南设治、封爵传统的延续。通过王朝政治关于边远当地民族政权的统领与办理,把南诏在西南边远当地完成了的部分一起,纳入唐代我国前史开展的全体性之中,加快了唐代西南边远当地一起多民族国家政治建设的步伐。


三、贞元册南诏的政治传统与文明根基


贞元册南诏得以完成,还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南诏与唐王朝有政治认同的基础:南诏的树立与开展,即从南诏立国至一起洱海区域,实则是唐帝国政治、军事战略的成果。贞元册南诏,仅仅重续了初唐以来在西南边远当地政治建设的进程。二是南诏“本唐风化”的文明本色,使南诏与唐朝之间有文明认同的基础。


南诏自细奴逻传至舜化贞,约二百五十年。其间不断地入贡唐朝,南诏王及臣属累受唐朝官职,唐朝也不断遣使诏谕,两边的信使往还事迹,多被记录在唐代史籍之中。方国瑜先生从1936年开始辑录相关材料,经屡次修订、增补,于1977年写成《南诏信使录》,该文材料之详尽,考订之精审,无人能出其右。细读“信使录”,正如方国瑜先生所称:南诏与唐朝之间的信使往还,是因为“惟西南一隅为我国地图不可分割之一部分,当地之所以臣归于华夏王朝,乃我国前史全体开展进程的必定”。


唐朝从武德元年(618)起,在洱海区域设置郡县,继之设姚州都督府来统辖这一区域。《唐会要》卷99《南诏蛮》说:“开元二十六年(738),封皮罗阁越国公,赐名归义,敕授云南王。”《旧唐书·南诏传》记载,“天宝四载(745),归义遣孙凤迦异来朝,授鸿泸卿,归国,恩赐甚厚。”咱们从《南诏图传》的文字卷,还有“祭柱图”中都可以看到当时唐朝封赐的不少官员及其名号。


天宝之战,给唐朝与南诏两边带来了巨变,把唐朝、南诏、吐蕃三方联系带入了新的角力之中。方国瑜《唐天宝年间洱海区域战役的详细分析》认为这是一次“国内战役”,而不是唐王朝的“对外战役”。其理由来自唐王朝、南诏两边的共识。《旧唐书·南诏传》载阁罗凤在天宝战役发生前,为了防止战役,自意向唐朝主将鲜于仲通请和,不肯看到“云南之地非唐有也”的状况出现。《资治通鉴》说得更明晰:“阁罗凤刻碑于国门,言己不得已而叛唐,且曰:‘我世世事唐,受其封爵,后世容复归唐,当指碑以示唐使者,知吾之叛非本心也。’”天宝战役之后,南诏与吐蕃联合,对唐朝构成威胁。“贞元册南诏”,异牟寻再次承受唐朝封号,回归大唐,重续了初唐以来在西南边远当地的政治建设与国家化进程。


《旧唐书》说:“蛮帅异牟寻归国,遂以韦皋为云南安慰大使,命使册拜,谓之南诏。”这便是前述出现的贞元册南诏事情。与此严重前史事情相关的一次重要的考古发现被严重忽视了:这便是1958年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开掘时出土的“云南安慰使印”封泥。唐朝自贞元十年封爵南诏之后,一直到唐亡,都设有“云南安慰使”官职。方国瑜认为:按唐朝惯例,西川节度使兼任云南安慰使,因而实际的状况是唐朝封爵历代南诏王为“南诏”而命其受制于西川节度兼云南安慰使。这种状况与西汉时期录用“滇王”,而受制于益州郡太守相类似。“云南安慰使印”封泥的出土,可以说是考古发现印证文献记载的经典事例,是唐代国家政治在西南地区实施的重要证据,是唐代考古中应该大书特书的含义非凡的严重发现。


从文明角度看,南诏的制度“本唐风化”。木芹认为,南诏的制度均出自“我国降人”之手,最典型的人物,莫过于“为君之师”,曾经教训、培养过三代南诏王的郑回。《资治通鉴》说:


初,云南王阁罗凤陷嶲州,获西泸令郑回。回,相州人。通经术,阁罗凤爱重之。其子凤迦异及孙异牟寻、曾孙寻梦凑皆师事之,每授学,回则挞之。及异牟寻为王,以回为清平官。清平官者,蛮相也,凡六人,而国事专决于回。五人皆事回甚卑谨,有过,则回挞之。云南有众数十万,吐蕃每入寇,常以云南为前锋,赋敛重数,又夺其险要立城堡,岁征兵助防,云南苦之。回因说异牟寻复自归于唐曰:“我国尚礼仪,有惠泽,无赋役。”异牟寻认为然,而无路自致,凡十余年。及西川节度使韦皋至镇,招安境上群蛮,异牟寻潜遣人因诸蛮求内附。皋奏:“今吐蕃弃好,暴乱盐、夏,宜因云南及八国生羌有归化之心招纳之,以离吐蕃之党,分其势。上命皋作边将书以谕之,微观其趣。”


上述史料阐明,郑回以“国王之师”的身份,影响了几代南诏王。成为“犹唐之宰相”的南诏清平官后,对南诏的政治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异牟寻继位后,对郑回言听计从。可以说,“苍山会盟”与“贞元册南诏”能够完成,郑回功不可没。


从南诏的行政体系架构,行政区域设置,地名,职官乃至于户籍、军事,均受到唐朝的深刻影响。“六曹九爽”仿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十睑、七节度、二都督构成的“内府”与“外府”,有如唐朝的“京畿”与“藩镇”。而最有意思的是“拓东”“开南”“镇西”“宁北”4个名称:既是4个重要城镇的名称,仍是南诏设置的4个节度之名。拓东节度设置于今昆明市,开南节度设于今云南省景东县,镇西节度设于今云南省盈江县,宁北节度设于今云南省剑川县。明晰地表达了南诏向东、向南开拓,稳固北方,慎重西进的国策。这组汉语地名的发生,是唐文明在南诏潜移默化、落地生根的文明符号。


结 语


前史事情给予咱们的启示是深刻的。透过“贞元册南诏”前因后果,咱们从它的缘起、通过与成果的考察与研讨,了解了“偶尔事情”的必定性,了解了唐代华夏王朝与当地政权之间形似分离,实则一体,他们以不同的模式,一起推动一起多民族国家建构与开展的前史事实。在写作此文之时,萦绕在我脑海中的是傅斯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方国瑜《论我国前史开展的全体性》与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式》4篇名著。“‘中华民族是一个’这话当然到了现在才说出口来,但默默地实行却已有了二千数百年的前史了”,如此充溢智慧光芒的至简大路,还有前辈们对学术真理的寻求,对社会、对国家的家国情怀在我脑中回旋。深感个案研讨、民族研讨、当地性研讨必须逾越地域、族群的限制,观照全体开展的重要性。感受到关于“前史我国”的正确了解与把握,关于今日的学术研讨而言是多么的重要。


研讨前史,特别是评论“边远当地史”“民族史”“当地史”话题时,当咱们充沛认识到中华民族一起体认识的严重前史作用与现实含义,就会了解着重“多元的前史”,最终方针是了解“一体格式”构成与开展的内在逻辑,而不是相反。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说:“现有的汉人的文明是和非汉的人一起使用的,这不能称为汉人的文明,而只能称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这是前史上各民族交流、交往、融合,构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必定成果。


总之,唐朝与南诏、吐蕃在我国西南演绎的复杂联系,是唐代我国前史全体性开展的一部分,唐代西南边远当地政治建设,是西南边远当地“部分”参加到中华文明“全体”建构的前史进程。“贞元册南诏”的含义在于:巩固了我国西南边远当地的地舆地图、政治系统与文明取向,对中华民族一起体的缔造,对我国前史全体性开展做出了前史性的奉献。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 儋州在线 http://www.b999.net/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京ICP证14014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